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甘肃 甘谷篇
陇海线第1460千米,这大致也是东部海洋与这里的距离,当东海上的云朵翻越群山,一路攀登至黄土高原边缘时,所夹带的雨水已十分稀少,正是因为稀少,这里的人们尤其珍惜这份甘甜。两千七百多年前,秦武公在此设县,秦国迈开了探索郡县制度的第一步。千年时光中,这里的人们秉承着耕读传家的生活哲理,风云再起时,这里的儿女发愤图强,谱写下壮丽篇章。这里是秦岭余脉,黄土高原隆起的地方,这里是滔滔渭河滋润兴富的地方,这里是陇右古城甘肃甘谷。
甘谷静卧于陇右大地,黄土高原与百里秦川在这里交会。古时的甘谷,融合着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基因。这里也因此成为两种文明碰撞的地方。
1962年,天水市行政区划改革,甘谷最终成为这片土地的名字。
甘谷汉简:传递历史信息 传承书法文化
1971年12月,甘谷县新兴镇一个农民在其村北一个叫刘家屲坪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汉墓。经上报后,一支由甘肃省博物馆会同相关部门组成的发掘队开始对甘谷县新兴镇的汉墓进行正式发掘,除了出土的陶器、铜器等一百一十余件随葬品外,有二十三枚汉简成为考古专家关注的焦点。
这批汉简多由松木制作,因这里是陇中黄土高原,不同于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地区出土的汉简,所以将其命名为“甘谷汉简”。
汉简,就是两汉时代遗留下的简牍。自二十世纪初开始,考古学者在甘肃省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汉简。甘谷汉简,因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和居延、敦煌、武威汉简,并称为中国“四大汉简”。
东汉后期,隶书逐渐形成。甘谷汉简就是东汉隶书的典型范本。它的结体由竖长变成横阔,产生俯仰的气势,改变了秦篆匀速圆转的线条,行笔有迟速缓急的节奏变化。
甘谷木雕 粗犷写意
在过去,甘谷木雕多以宗教题材为主,采取写意、粗犷的技艺手法;随着时代变迁,甘谷木雕逐渐走入百姓家庭。
散落在甘谷县城的民居古建,不仅完整保存着甘谷木雕原有的创作技法,也为今天的木雕匠人提供了绝佳的学习场所。
粗犷的线条,写意的表达。这是甘谷木雕一直延续着的技艺风格,木雕匠人力求达到“变形不失真,夸张亦传神”的艺术境地。
小月季带动甘谷农业的大变革
姚天基,甘谷人称他为“月季大王”。
几十年前,从未养过花的姚天基,一开始,就在枝头上嫁接了五六个月季品种。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
受到了鼓励的姚天基,开始埋头于书山文海中,花卉种植技术成为了他苦心钻研的唯一课题。
然而,种植技术的匮乏,限制着姚天基扩大月季种植规模的想法。1980年,趁着农闲,姚天基背着一包刚出锅的炊饼走出了家门,开始了养花的求师之路。
二十年的求索、耕耘,让姚天基收获到了人生事业的丰厚回报。
1999年作为甘谷县代表,姚天基随同甘肃省参展团,参加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大展上他培育的月季,夺得一金、六银、七铜十四个奖项,这也将甘谷月季的名气带到了世界花卉园艺的舞台上。
在地方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甘谷建起了几十个花卉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花卉苗木繁育的农户达到上万人。甘谷月季不仅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也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样板。
如同花卉产业一样,甘谷也正在大力推广发展本地特色农产品种植,甘谷辣椒、花椒、花牛苹果、甘谷大葱等一批优质农产品正在走向全国。
如今,甘谷县农业发展的步伐没有停歇。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引入,使龙头企业实现了集约化生产。甘谷县优质农产品也完成了新一轮的品牌注册。在产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过程中,甘谷县农业正沿着品牌兴农的道路,阔步前行。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